查看原文
其他

从洋河的跌停说起(上)

唐朝 唐书房 2023-03-05

2017年4月27日晚上,洋河发布了2017年一季报,老唐偷懒没看财报,只是瞟了眼弹出来的新闻摘要。原因嘛,很简单,一者说好的过生休息;二者洋河的年报数据,不仅在三季报里预告过增幅,还在2月27日发布过业绩快报,数据已经精确到百元了;三者嘛,老唐自认不需要看也大致知道小洋子财报的模样。

 

4月28日中午,有读者发来信息,累牛满面的表情夹着这样一句话:老唐,洋河跌停了!——跌停了?老唐火速打开行情软件一看,耶,真的跌停了。立刻开电脑联网看数据(还是不能免俗啊)。看了半天,没发现什么特别的问题啊!再看新闻,发现新闻标题是“洋河季报现金流暴跌53%”。真是气笑了,赶紧搜刮口袋里可以动用的散碎银子,以侠之大者、为国接盘的气势,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。只可惜闲钱不多,买进的数量不值一提。

 

上周抽空闲的时候,大致把当日仓皇逃遁者的思路揣测了一下,今天整理出来,做个分享,也算一个股市故事吧!——说起来,今天听到的轻松故事,背后可能却是无知者以大量金钱灰飞烟灭为代价垒出来的教训。

 

当日,市场先生大致可能是这样思考的:第一步:看营业收入和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关系(单位亿元)

利润表上的营业收入,要么变成销售收到的现金,要么变成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。在以往年份的一季报里,销售收到的现金都是高于营业收入的,而今年一季报销售收到的现金远低于营业收入。再看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合计增加额仅0.4亿,微不足道。加上考虑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、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,都是含(增值)税口径,而营业收入是不含税口径,含税加总数据还大幅低于不含税的营业收入,这不是涉嫌财报数据造假吗?

 

第二步,看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之间的关系。通过对比,发现往年同期,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都是高于净利润的,证明公司是实打实地赚到了真金白银。而今年,经营现金流净额爆降为不足报表净利润的一半。

从以上两点,市场先生推测出,洋河股份销售不行了,卖出去的酒收不到钱了,报表利润只是纸上富贵。

 

第三步,看当前股价。发现洋河自今年初低点55元左右,四个月时间上涨了约60%,“一定积累了大量获利盘”,所以,利空来袭+获利盘众多,你不跑,别人会跑。So:我跑先——,有多快、跑多快!

 

然后嘛,由于有一大群人信奉“市场总是对的、价格反映一切”!不管什么原因,既然别人低价割肉,那一定是有某种我不知道的原因。所以,他割我也割,大家一起割。割G割G割G割G,我们割GG—聪明伶俐小一休——哈!。你割他也割,结果就是股价大跌,不断触发多种技术派止损条件,引发更低价格的花式割肉大赛,直到跌停,无法以更低价格割G了,世界终于安静了。

 

于是,一部分“老唐”出手了。股价开始在底部挣扎,并在近几天时间里晃晃悠悠、晃晃悠悠地爬起来了半个板。这完全是老唐2014年8月18日发在雪球的“股价波动模型”的完美演示版。这个模型对于理解投资很重要,这里再抄一次:

假设市场上有两类投资者A和B,交易一家企业的股票。A类投资者研究企业情况,推导出股票的内在价值,并依此决定买卖。一部分A类投资者认为股票的价值是40美元,一部分认为是50美元,还有一部分认为是60美元。 

B类投资者则不对公司做研究,而是依据价格走势趋势决定买卖。当股票价格上升时,他们买入,认为股价将继续上升;当股价下跌时,他们卖出,认为股价将继续下跌。他们通过跟随趋势,意图通过较小的损失博取较大的收益。 

假设交易开始的时候,股价为30美元。A类投资者开始买入,因为他们相信股票的价值为高于当前股价。他们的购买推高了股价。B类投资者发现股价上涨趋势,也开始买入股票,进一步推动股票价格的上涨。 

越来越多的B类投资者加入购买行列,进一步带动上升势头。随着股价上升到40美元时,一部分A类投资者停止购买,但B类投资者及另一部分A类投资者继续购买。一旦股价上升到接近60美元,一些A类投资者可能认为股价已经被高估了(认为值40的那些),开始卖出。一旦股价超越60美元,所有的A类投资者都停止购买,其中许多开始抛售。这就减缓了上涨的势头,部分敏锐的B类投资者发现了这一点,他们也开始抛售。 

最终卖盘力量超过了买盘,股价开始下滑。随着更多的B类投资者发现下跌势头,并参与到卖出行列,股价下滑越来越快。价格一直下降到接近A类投资者在此开始购买的那一点为止,下跌趋势止住并开始出现逆转。 

这种模式持续进行,没有新的消息刺激,股价就在A类投资者设定的范围震荡。 

现在我们假设公司宣布一个没有任何投资者预期到的新产品。A类投资者修正了对公司价值的估计,范围变为60~80美元,他们开始买进,从而使股价开始一个新的震荡周期,但是震荡范围更高了。 

这个模型展示了股市的两个重要方面:

第一,即使没有关于公司的任何新信息,股价也会波动;

第二,A类投资者是决定股票价格水平的最终力量。

——摘自《价值:公司金融的四大基石》作者 蒂姆•科勒

这些“老唐们”为何敢于扮演侠之大者呢?原因也不难,首先(说首先,是因为后面还有一条理由)因为市场先生对财报的解读是错的,知识性错误。


第一步:一季度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同比大降。这个错误的原因很搞笑,大降是事实,但原因是公司提前把钱收了。如果我们换个角度,以半年为一个时段,将前一年四季度和当年一季度数据之和,去做个同比,就一目了然了:

以两个季度合计数据看,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不仅超过了营业收入,而且占比还是上升的。这与预收款余额从去年四季度初的13.4亿,增加到四季度末的38.5亿,再减少为今年一季度末的13.6亿,是完全吻合的。

 

简单的理解,洋河有24.9亿(含税)的订单,在今年1季度交货并按照会计准则确认为1季度营业收入了,但却“没有在2017年1季度内收到现金”,为什么没收到钱呢?因为在2016年12月31日以前就收到钱了。提前收到钱,成了利空因素,是不是很搞笑?

 

搞懂了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问题后,再看经营现金流净额问题就成了小儿科了。直接假设那24.9亿货款,不是在2016年12月31日以前收到的,而是在路上耽误了几日,到2017年1月3日才收到的。于是,“经营现金流净额锐降53%”的重大利空,瞬间变成“经营现金流金额同比大幅上升”的重大利好。

 

至于对于“获利盘太多,所以要跑”的判断,老唐倒是没什么资格说三道四,这是技术派人士的常见依据,而且也不能说别人就跑错了。毕竟4月28日如果能赶在早上9:50之前抛出,可以卖出83~86之间的价格,相比当前收盘价82.9元,还是要高那么一点点的。更何况,技术高手们跑出来的钱,在过去10个交易日里,或许还能在别处捞几个涨停板也说不定呢!这个就不评价了。

 

这种无厘头跌停板,其实茅台也遇见过。2013年9月2日,茅台也曾跌停,当日跌停板收在117.53元(复权价,下同)。那个时间老唐在干什么呢?翻了下雪球帖子,当天本话痨居然无帖,不知道是出去玩去了,还是已经被吓死了,嚯嚯嚯!

补充:老唐当时发帖推测2013年财报营收将增长20%达到316亿,最终报表营业收入只有309亿,增长了17%。但实际上公司下半年往预收款里面注入了22亿,否则营业收入轻松超过316亿(309+22/1.17=327)。

 

三年多后的今天,站在400元之上的位置来看,2013年9月2日的跌停可怕吗?一点儿也不可怕。甚至在跌停之后,还继续阴跌了4个月,最低跌至2014年1月的91.3元。这哪是什么恐怖大熊啊,那是天上整整下了4个月的黄金雨。投资者是否能将漫天金钱捡回自家钵盂里,只取决于自己对公司价值的判断,对公司经营状况的理解。至于市场的情绪癫狂,有盆在手就再接点儿,盆满钵溢了,假装不在就是了——4月28日我就是这么干的。

 

然而,仅仅是市场先生错读了财报信息,并不足以支撑老唐做出增持决定。同样重要的是,老唐认为,洋河当前的估值依然便宜。这个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呢,下篇聊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